1月13日讯 据《足球报》报道,在苏州召开的中国足协大区青训中心会议上,青训总监加藤龙二分享了关于大区青训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他曾在日本福岛国家青训学院任职,因此对青少年球员的发展模式有深刻的理解。
加藤龙二提到,中国目前在12至15岁年龄段的球员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基本功细节不够扎实、只使用惯用脚、跑动量不足,以及训练和比赛参与机会较少等问题。他展示了一张有关青年足球发展曲线图,其中包含三条关键曲线:大脑/神经系统可塑性从0岁到20岁的持续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神经系统发育,从0到10岁快速成长,而后10至20岁则进入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期;肌肉/骨骼系统及运动学习能力同样是在0到10岁迅速提升,但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所波动,并在15岁以后逐步提高。
他详细阐述了不同年龄段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意识以及对抗能力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0至11岁的阶段为导入期,12至15年是基础要素贯彻期,16至17年为独立思考时期,而18岁之后则进入完成期。加藤强调,一贯指导原则对于年轻球员的发展极其重要,应保持连续性,以长远视角培养未来的足球人才。
此外,加藤还组织了针对U15和U17球员画像的小组讨论,与会人员被分成若干小组,对这两个年龄段的球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他们需要总结出这些年轻球员应具备的技能特征。同时,各组选手也就如何改进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体现出国少队教练团队一直以来坚持的方法论:训练与比赛分析不是单纯由主教练灌输,而是通过分组讨论让学员们共同探讨,再辅以教练解释说明。
例如,我所在的小组专注于17岁的选手画像,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正值青春向职业转型时,应特别强化他们阅读比赛局势的能力。我们建议,在整体战术框架下,通过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来引导技战术运用,同时赛后进行多种决策可能性的探讨,由教练给予适当指导。这些方法将帮助年轻选手更好地掌握游戏中的复杂情况,提高他们成为优秀职业运动者所需的综合素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