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什么体育运动的第三项目跳水,举重,射击没第一项目田径,游泳,球类有钱途呢?
奥运会项目简单地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职业项目,如篮球、足球、网球等等。这些项目本身拥有极高的商业价值,顶级运动员像姚明一样,身价千万,靠打球谋生,是真正的职业选手。虽然这类项目曾被以业余为宗旨的奥林匹克运动排斥,但如今虽然有些主流地位,但并非奥运的主流。
第二类是田径、游泳等项目。这些是奥运的正宗项目,以业余为宗旨,因其观赏性强,商业价值不断提升。每个精英运动员都能获得不少赞助,比如菲尔普斯如果赢得八金,赞助他的泳装公司Speedo会额外给予他100万美元的奖金。虽然与姚明的收入相比不算多,但对游泳运动员而言,这笔钱却相当可观,使得他们能全心训练,享有高水平的教练和营养师,实际上也实现了一定的职业化。
第三类是射击、举重、赛艇、跳水、乒乓球、体操等项目。这些在许多国家缺乏商业价值,运动员通常是业余的。例如,美国的赛艇运动员,即使拿了世界冠军,仍需在商店打工维持生计。
冷战时期,体育成为苏美两大阵营的“面子游戏”。苏联、东德及罗马尼亚通过国家投入进行体育活动,而美国则发掘具有商业潜力的项目以市场化的方式与之对抗。结果,在田径和游泳等商业潜力大的项目上,美国与苏联、东德有一争之力,但在没有商业潜力的项目上则大败。而到冷战后期,美国在金牌总数上不仅败给苏联,甚至败给东德。
随着冷战结束,苏联、东德、罗马尼亚的体制分崩离析,奖牌排行榜的地位很快让位于中国。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与国力加强有关,另一方面也因这些国家放弃计划经济留下的空白,主要集中在第三类项目上。例如,在体操和跳水等项目中,苏联和罗马尼亚曾长时间领先,现今却已不再具备实力,中国的竞争对手不复存在。而在职业化或存在巨大商业潜力的项目中,中国依然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竞争。
如今,中国队赢得的金牌几乎来自射击、举重、体操、跳水等第三类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中国培养了大量专业运动员,但对手仍多为业余选手,除了训练以外还需自谋生计。这种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上,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却相对欠佳。
事实上,中国正在接轨市场经济,必须找到新方式促进体育发展。在一个游泳池里都显得拥挤的国家,谁还会心思去欣赏水球?如果放弃计划体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骄人成绩?因此,名列金牌榜首不仅应引发振奋,更应提醒我们自身的弱势。
李娜和刘翔,哪个历史地位高啊?
一、成就
刘翔:一届奥运会冠军、一届世界冠军、两届世界冠军亚军、一届世界冠军第三名,以12.88秒打破13年世界纪录。
李娜:两个大满贯和两个澳大利亚公开赛亚军。李娜是亚洲唯一的两个大满贯得主,她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获得如此成就,表明她不仅依靠系统,也能取得成功。
二、田径、网球背景
刘翔:由于民族特质,直道田径长期被黑人所垄断,偶尔有一些白人,而黄种人几乎无人。刘翔的成就打破了这种垄断,他证明了黄种人也能在直道上赢得冠军,打破世界纪录。
乒乓球和羽毛球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不开,仅仅是因为观赏性差吗?
这个问题本身设定的前提就有误。
推广不开究竟是指什么?是竞技大赛的冠军被少数国家垄断,还是说这项运动在很多国家开展不广泛?如果是前者,才有类足球一样的冠军集中现象。但这并不说明乒乓球和羽毛球在世界范围内难以推广。
至于国民参与程度,观赏性并不是主要因素。并非任何运动都能做到全球广泛覆盖,足球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度虽然高,但其热度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南美,而在北美、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等就相对较低。中国足球热闹,实际参与率却很低,不能因此就说足球的观赏性也存在问题。
观赏性是一个主观概念,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偏好各有差异。巴西人喜爱足球和排球,而中国人更爱乒乓和羽毛球。发掘足球的影响力并不意味着贬低其他运动,这种看法并不能说明某些运动比其他运动更优越。
总而言之,体育项目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存在国际影响力和商业回报层面的差异,但不应以此定义各体育项目本身的价值。
乒乓球和羽毛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并不存在推广不力的问题。相反,由于对抗性不如集体项目,观赏吸引力相对较少,同时对场地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导致开展上有一定地域性。
乒乓球观赏性很高,中国应大力培养各国运动员,以便走向世界!
已经推广开了
我不知道“欧美基本没人练乒乓、羽毛”这说法从何而来,但在中国,这两项运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算太差。
国统计数据显示,选择乒乓球锻炼的人仅有3.2%;羽毛球则为6.9%。虽然篮球以36.7%的绝对优势排第一,但乒乓球和羽毛球依然较为流行。
而欧美地区对乒乓球、羽毛球热情不高,主要因这两项运动商业价值低。很多运动员自负盈亏,得不到高额回报,也使得参与者不愿投入。
然而,欧美的小球运动人虽少,并不意味着在民间无人问津。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特定的背景与环境。尽管中国的举国体制限制了个体运动员的发展,但小球运动需要极高的技术要求,导致了门槛较高。
因此,推广乒乓球应努力培养拥有“颜值导向”的运动员,类似于福原爱,同时还需简单、规范器材种类,以便减少技术门槛。乒乓球和羽毛球作为观赏性强的项目,仍需不断努力。
名人励志:李娜的励志故事
每一个成功的人,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李娜,女子网球运动员。她于2011年6月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首位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冠的亚洲选手。如今,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谈论这位29岁的湖北姑娘,她赢得的成就让五星红旗在网球场上冉冉升起,成为中国体育史上获得认可的女运动员。
然而,在早些年,她却并非这般模样。她的暴脾气让媒体不敢轻易提起,尤其是在比赛失利时。李娜出生在武汉的体育世家,父亲是羽毛球运动员。于是父亲将拿冠军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五岁时就带她跑步,教她要学会坚强。
6岁起,父亲把她送到学校练习羽毛球,偶然结缘网球。但初入赛场,她常输给大姐姐,每次落败就会哭,老师告诉她“哭有什么用,要坚强”。听后,她擦去眼泪,咬牙继续训练,随后迅速超过其他孩子。
尽管家庭条件艰苦,但父母总尽量支持她练球。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李娜痛苦不已。在悲伤之中,她意识到网球已成为她人生的归宿,父亲的愿望成为她努力的动力。
父亲去世后不久,她赴美训练,之后夺得全国总决赛冠军,逐年收获胜利。2001年,李娜在九运会上赢得女单、女双和女团冠军,并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三枚金牌。
2004年,她受到湖北省体育总局劝说重新回归,但成绩不佳,膝伤更是频繁困扰。经历了多次失利,甚至动过退役念头,丈夫的鼓励唤起了她的斗志。在他的支持下,她决定继续奋战。2006年温网,她终于杀入八强,2008年开始单飞,走上国际之路。
经过不懈努力,李娜逐渐在国际赛场崭露头角,最终在2011年实现了大满贯梦想。她不仅打破了中国体育界的形象,更展现了民族自信。李娜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追逐梦,努力奋斗。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