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讯,随着韦世豪等球员对中国足协公布的第二批清债名单中的部分俱乐部所谓“清债成功”提出公开质疑,人们开始担忧2025赛季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准入审核的可信度。《体坛周报》记者严益唯在文章中指出,中国足协不应将准入规程视为摆设。
根据目前执行的2018版《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我们可以发现,足协在当前的准入审核过程中,有许多关键程序并未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例如,《规程》规定,从每年的3月15日启动下一年度的申请,到10月30日前完成审查。然而,自2017年底《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足协总是在赛季前匆忙宣布准入名单,而各个俱乐部递交材料通常也是在上一个赛季接近结束时才开始。实际上,今年3月15日之前,足协本应通知俱乐部提交2025赛季的申请,但他们直到今年10月10日才发出通知,并于12月20日公示了第二批清债名单,因此预计到2025年1月上旬才能公布最终批准列表。
此外,《规程》中还明确要求,各个俱乐部需在每年的4月10日前向地方和中国足协会提交其审批材料。在6月份,地方协会会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后方可给与同意函,然后再由各自俱将此函及相关资料送至中国足協。从7月至8月份间,中国 足 协也要按照美国法规书面检查所提 交 的所有 材料 并作实地考察。如果严格遵循这套流程,不合格或虚假的申报是无法进入到最后阶段,即便有少数违规行为,也应该留有长达两个月时间供监管机构精细筛选。因此,如果完全依照《規範》,最终公告出的名册必然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争议。
当然,为了给予那些存在欠薪问题球队解决困难时期更多机会而推迟发布结果,这一做法是可以理解。但对于守规则、合法运营的大多数球队来说,这种拖延显得极不公平。对此,中国 足 协 应该充分考虑合规律者利益,在延期之际提前沟通,与有关团队达成共识,同时公开说明原因以及新的进度安排,以避免过去出现过的一系列混乱情况。如果未来仍旧任由这一现象持续下去,则可能导致大量队伍因急于求成而被允许加入联赛,对整个行业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如果因为维护联賽稳定性的问题,无力拒绝所有欠薪严重队伍的话,可以通过讨论来适当降低一些强制标准,例如针对欠薪金额较小且轻微违约行为的小型职棒单位,将A级(强制)条件降级为B级(义务)。这样不仅能让大部分符合资格但偶尔失误的团队得到暂缓处罚,还能确保真正需要整顿、缺乏资金支持的重要社团能够及时调配资源获得帮助。如若不能达到整改效果,应坚决限制其参赛事宜。这一方法既保护了一些具备潜力却遭遇困境以致无缘比赛的不幸选择,又实现相对公正化管理,让今后的评估回归高效规范状态。
综上所述,仅靠严格实施已有 《規章制度》,切勿把它当作形式上的条文,每一年一次性的职业联盟认证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纷争发生率,提高整体运转效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