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命名

世界各国采用双名制的国际植物命名法来命名微生物,以确保科学的统一性。学名由两个拉丁文构成,属名位于前,首字母大写,种名位于后,全部小写。例如,Staphylococcus aureus,属名是“葡萄球菌”,种名意为“金黄色”,对应的中文名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在学名后会附上命名人及发表年份。

当科学家分离到未知菌种时,会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生态行为、免疫血清反应等特性,对照各类分类系统进行鉴定,以确定菌种的准确身份。一旦确认特定菌种,该菌种将获得一个独特的学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双名制命名法确保了微生物命名的科学性与统一性,使得全球科学家能够轻松识别和交流微生物。通过该命名系统,每个微生物都有独一无二的标识,促进了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此外,了解微生物的命名规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分类系统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与相互关系。通过准确识别和命名微生物,科学家能在疾病控制、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确保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

食品微生物命名,有关微生物的命名,正确的写法是( )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双名制命名法是科学界统一命名微生物的基石,提供了研究规范,同时对全球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理解微生物命名规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微生物世界,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扩展资料:食品微生物(food microorganisms)是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总称,包含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导致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微生物的了解、利用与防治,早已有了显著进展。

微生物可以分成哪“三行八大类”?

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原核微生物(如细菌)、真核微生物(如真菌、藻类和原虫)和无细胞生物(如病毒)三大类。

微生物按结构与组成可分为三类:原核细菌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菌型微生物(真菌)和非细菌型微生物(病毒)。

微生物分类是依据亲缘关系相似程度,将微生物归入各分类单元或分类群,以获得反映微生物进化的自然分类系统、提供鉴定用的检索表以及符合逻辑的命名系统。因此,微生物分类的主要任务是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与命名(nomenclature)。

微生物形体微小及发生变异等特点使得分类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微生物的进化关系一般较难搞清楚,分类中往往掺杂人为和主观因素。因此,数值分类和遗传分类等比较客观、可信度高的分类法越来越广泛应用,遗传分类法尤为重要。

在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前,需获得纯培养物,随后根据分类特征进行鉴定。一般先根据形态特征确定属于哪个大类(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或霉菌),再依据生理、生化、生态、免疫和遗传特征等进一步确定所属目、科、属、种;最后与模式种进行比较并命名。

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与其他生物分类一样,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种(species)”。微生物种是表现高度相似性,亲缘关系极其接近,并与其他种有明显差异的一群菌株的总称。因此,在微生物学中,种带有抽象的种群概念,但在具体分类之前,通常用一个被指定且能代表该种群的模式菌株(type strain)作为该种的模式种。模式种通常是新属的第一个种或第一批种之一,也可是在某一已知属内任意指定的种。

种以上的分类单元

种以上的分类单元自上而下依次分为7个等级,分别是:

  • 界(Kingdom)
  • 门(Phylum或Division)
  • 纲(Class)
  • 目(Order)
  • 科(Family)
  • 属(Genus)
  • 种(Species)

多个种构成一个属,多个属构成一个科,依此类推。如必要,还可在上述分类单元之间设中间类群,例如在门与纲之间设置超纲(Superclass);在纲与目之间设置亚纲(Subclass)、超目(Superorder);在目与科之间设置亚目(Suborder)、超科(Superfamily);在科与属之间设置亚科(Subfamily)、族(Tribe)、亚族(Subtribe)等。

食品微生物命名,有关微生物的命名,正确的写法是( )

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在鉴定微生物种时,需确保所有鉴别特征与已知模式种相同,但实际上,由于变异的绝对性,被鉴定的微生物总是在某个或多个特征上与模式种有明显而稳定的差异。因此,在微生物种以下的分类中,需要再细分为亚种、变种、型或菌株等级别。

亚种(subspecies,subsp,ssp.)是指在某一个特征上与模式种有明显而稳定差异的菌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厌氧亚种(Staphylococcus aureus subsp. anaerbius)。

型(type)是显示微生物种内少量生物化学与生物学差异的菌株,用于细菌(尤其是致病菌)中紧密相关菌株的区分。根据抗原性差异,可以分为不同的血清型(serotype),如肺炎双球菌的Ⅰ、II、III……型;此外,根据噬菌体敏感性的区别,可以分多个噬菌体型(phagetype)等。

菌株(strain)又称品系,是由单个细胞繁衍而来的克隆或无性繁殖系中的一个微生物或微生物群体。一个微生物可以有许多菌株,虽然在主要性状上相同,但可能在次要性状(如生化性状、代谢产物和产量性状)上有不同。例如,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 K12和 B分别表示K12菌株和B菌株。

微生物的命名

微生物有俗名(common name)和学名(scientific name)两种。俗名是普通知名的名称,如结核分支杆菌俗称“结核杆菌”,但不够确切,具地区性限制。因此,每一种微生物需有一个官方认可的学名,学名根据相关国际规范命名。学名由属名和种名构成,用斜体表示: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名完全小写。学名后附命名者名字和年份,用正体字来表示,通常可省略。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俗称“金葡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

当科学探索新种时,需用“sp. nov.”表示新种。例如,Methanobrevibacterium espanolae sp. nov.。若属名已知但种名暂时未知,可在属名后加“sp.”或“spp.”表示未知种名。

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和方法

微生物分类依据主要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生态特征、抗原特征、遗传特征和化学特征等,现以细菌为例介绍。

常规分类法

此方法依据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生化、生态和抗原等外表特征进行分类,为鉴定微生物时的常用方法。

形态特征包含细菌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以及染色反应、运动性、芽孢特征等。群体形态特征如菌落形状、大小、边缘及表面特征等,也应考虑。

生理生化特征

包括对营养或生长基质的要求和代谢反应,代谢产物和酶的测定等,用于区分不同微生物。

生态特征和抗原特征

生态特征涵盖微生物的天然生境及生活环境因子,而抗原特征则为免疫关系,有助于更精确地区分微生物。

遗传特征分类法

依据核酸分析获得的遗传相关性进行分类,为一种更为客观、高效的分类方法,尤其在新属或新种的正式确定时需提供遗传特征的描述。

化学特征分类法

通过电泳、色谱等分析技术,依据微生物细胞组分、代谢产物组成与图谱对其进行分类。

食品微生物命名,有关微生物的命名,正确的写法是( )

数值分类法

此法依据数字分析,将拟分类的微生物按性状相似度进行分类。

双名命名制的微生物的双命名法

学名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首字母小写。如大肠杆菌的名称为Escherichia coli。为避免同名异物,常在生物名称后附上命名人的姓,如Escherichia coli Castellani and Chalmers等。如果未能鉴定到种,仅有属名,可以在后面加“sp.”或“spp.”表示,如Bacillus sp.或Bacillus spp.。

双名命名法最早由古希腊生物学家德奥弗拉特提出,经过发展与改进,成为现今微生物命名的重要原则。林奈对该命名法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他的命名法在生物分类及语义表达上契合了属与种的关系。林奈的双名法也确立了生物命名的基本原则,引领了植物和动物命名的趋势。

有关微生物的命名,正确的写法是( )

【答案】:A

林奈的双命名法规定微生物的名称用两个斜体拉丁文单词表示,第一个词为属名(首字母大写),第二个词为种名(全部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