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事件。这一情景有些类似于1990年代中期,当NBA突然失去乔丹后,联盟陷入了巨大的真空状态,各队纷纷慌乱地寻求替代者。就像小龙女刚离开杨过时,杨过到处寻找白衣女子,却意外找到了陆无双;又如陈建斌在失去了纯元之后试图通过甄嬛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随着乔丹两次复出,球迷们逐渐接受了“迈克尔确实离去了”的现实,这种焦虑感也有所缓解。然而,“谁能成为乔丹接班人”这个问题并不与打法直接相关。当年虽然希尔和便士的风格与乔丹相差甚远,但依然被媒体捧为潜在接班人。而科比尽管其打球风格更贴近于乔丹——这一点连乔丹本人都承认——但当科比成名之际,并没有获得同样迅速被推崇为“接班人的待遇”。

回顾1990年代中期,那股迫切想要找到“新面孔”的趋势,不禁让我们思考大局。在1980年代,由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拯救了NBA。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比赛胜利,更重要的是商业价值:1979年、NBA最高工资还只有六十多万美元,而直到伯德退役时,他已经达到了300万。“魔术师vs. 伯德”系列赛吸引着大量观众,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自从90年代初开始,一场关于篮球明星的新变革悄然发生。1993年的公牛三连冠令收视人数达到2721万,在决胜战甚至高达3210万。但就在这段辉煌时期结束后的秋天,伴随琼斯巅峰退役以及NIKE股价下跌等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联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真空:

“寻找乔丹接班人:篮球传奇背后的新星之路”

  • 1994年总决赛平均观看人数下降至1725万人,仅为之前的一半;
  • NBA急需新的超级明星,以恢复昔日荣光;
  • 而此刻,新生代诸如希尔和便士却成为大家眼中的希望所在。

S留给他们的不只是期待,还有对实力及娱乐性的渴望。即使那一年鲨鱼奥尼尔几乎拿下得分王,大梦仍旧是一位传奇存在,但是媒体始终希望能够找到继任者,因为对于“两米左右飘逸摇摆人”的审美已深入民心。此外,即使是在95春季市场上升的时候,与他挂钩的五家公司市值增加26亿美元,只因一句“I AM BACK”,全美国电视台皆暂停节目报道他的归来,可见其巨大魅力。

“寻找乔丹接班人:篮球传奇背后的新星之路”

进入96-98年度,再度征服篮坛以夺取三连冠,其中每年的收视率创纪录,使得任何数字都无法掩盖他特立独行且不可动摇的位置。在那个时代,无论其他选手如何努力,也难以撼动这种绝对优势。因此,对于为何会选择那些看似与他毫不相干的人作为可能性候选,可以理解。例如,就算身材条件优越或者技术全面,如希尔或便士,他们依旧不能真正代表那份属于麦克韦乐章般神秘力量。而最终走进公众视野深处,并赢得认可的是后来展露锋芒、更具亲和力亦兼备能力超群的科比布莱恩特.

“寻找乔丹接班人:篮球传奇背后的新星之路”

 经过岁月洗礼,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曾经狂热追逐所谓“二号人物”的泡沫慢慢消散,到21世纪再提起这些话题反倒显得淡化许多。不因为何方势态改变,而是时间证明了一切。从某种程度来看,是早先那尖锐焦虑气氛过去,让未来充满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