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讯 近日,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对刚结束的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表示了关注。他指出,在这场足球、篮球和排球集中比赛中,看台上空荡荡的景象令人失望。葛爱平认为,群众基础是推动一项运动发展的根本因素。

他提到,这次赛事与1972年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有些相似。当时,中国体育界经历了一次重启,许多基层场地成为比赛舞台,而北京工体则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存在。那时候观众热情高涨,每场比赛几乎座无虚席,人们对体育充满激情。然而,当年举办五项球类运动会并非仅为了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将荒废已久的中国体育重新整合起来。在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不俗成绩。

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群众基础薄弱制约发展潜力

回顾70年代,中国以专业队训练为主,各教练通过严格选拔人才。而那个时期学生课业压力较小,下学后常常聚集在一起踢足球或打篮球,因此教练能轻松找到可塑之材。同时,有专业队参与的各类竞技赛事也备受欢迎,不论何种形式,总能吸引大量观众。例如,他曾亲历过上海市人民广场附近的一场棋赛,那里的看台也是座无虚席。

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群众基础薄弱制约发展潜力

然而,如今即使是在社区内蹲点寻找潜力孩子,教练们却发现难觅身影。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缺乏观看者的问题。虽然主办方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激发兴趣,但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更令葛爱平感慨的是,他目睹了上海足球队与山东队决赛中的冷清氛围:作为国家18岁以下最佳球队之一,却鲜有人前来支持,即便是参赛员家长,也寥寥无几。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极为罕见,与日本每年举行的大型高中生比赛形成鲜明对比。

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群众基础薄弱制约发展潜力

这一问题值得深刻反思,而单纯增加更多比赛无法解决根源所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是一个社会性挑战,目前看来并未看到有效解决方案。如果我们想要阻止职业项目(除了乒羽网)日益下滑的发展趋势,就需要经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以及耐心等待未来可能带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