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书号的构成
索书号是由分类号和书次号组成。
基本释义:
1. 索书号:索书号是图书馆为每本馆藏图书分配的编号。这一编号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含义,在馆藏系统中,每种索书号都是独一无二的,方便读者准确查找书籍在书架上的位置。
2. 分类号: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每本书进行分类,并赋予一个号码。
3. 书次号:指具有相同分类号的图书的流水次序号,通常由1到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索书号通常分为两行,第一行是分类号,例如R36代表病理学;第二行包含作者姓氏、财产号及版次或卷册号,称为著者号。
理解索书号的复杂性并不必要。图书编目是一门科学,我们只需按照这一编号找到书籍。图书排架时,先按分类号从小到大排列,若分类号相同,则按照作者姓氏和财产号的大小排列。书架上书籍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索书号的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索书号有两部分:分类号和书次号。
索书号的第一部分是根据书籍学科主题所使用的分类号码;第二部分是按照作者姓名或书籍加入馆藏时间来编排的著者号码。
每本书上都会标注索书号,图书管理人员通过它来对书籍进行排架。例如,如果要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若索书号为I427.7/829(其中I427.7为分类号,829为书次号),则这本书位于文学类下的中国现代小说部分。根据书架上的标识,便能轻松定位书籍。
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是依据这个编号组织图书的,因此他们能准确知道书本位置。下次去图书馆时,关注图书馆的标识可帮助快速找到想要的书。
如果您有很多家庭藏书,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书架更整齐,找书更快捷。如果不知如何分类,可以参考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这些信息通常位于图书的版权页。
索书号的概念
索书号,又称索取号,是图书馆藏书排架用的编码,主要用于文献外借和馆藏清点。
索书号通常显示在目录卡片的左上角、书脊下方的标签、图书书名页或封底的上方。每个索书号只能代表一本特定的书,索书号根据排架方式一般分为分类索书号和形式索书号两类。
索书号与馆藏图书
索书号是图书馆为每本馆藏图书分配的独特标识,由分类号和书次号两部分构成,用于精确定位图书在书架上的位置,是读者查找图书的重要依据。
分类号基于图书主题,遵循《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编排,书次号是同一分类下图书的流水序列号,通常由1-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通常分类号位于上行,书次号位于下方,如著者号、书名编号、年代或编目顺序号。
常见的索书号类型有四种:分类/著者字顺索书号、分类/书名字顺索书号、分类/年代顺序索书号和分类/图书编目次序索书号。这些结构一般类似,可能根据需要附加书名号、版次号、册次号等符号以及文种号、文献类型标识符或特藏号以增强索书号的唯一性。
另一种形式的索书号,如财产登记号索书号(A737908)和架层编号索书号(001-1-015),是基于书籍财产信息或书架位置排列,可能还需附加文种号和工具书标识符。在某些情况下,形式索书号也可能直接使用国际标准书号(ISBN)等其他文献编号,尽管这些索书号较为简单,但无法反映书籍的学科特性。
综上所述,索书号不仅是图书馆的整理和管理工具,也是读者查找书籍的重要依据,在书籍的流通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